星巴克咖啡是否致癌?
最近朋友圈里有关“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火了。文章中说,因为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的一纸裁定,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公司最近正遭遇“史无前例”的公关危机。
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近日裁定,星巴克和其他咖啡从业者在加州售卖的咖啡产品,必须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为什么星巴克产品也要像香烟一样贴上警告标签?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近日裁决,包括著名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内的约90家咖啡零售商,由于没能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咖啡烘焙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这些零售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所有咖啡馆必须为其产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本次裁决的文件显示,起诉这些咖啡公司的是一家不太知名的非营利组织,这家组织自2010年就开始起诉咖啡零售商,声称在咖啡烘焙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具有致癌性,咖啡零售商必须按照1986年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强制法案在产品包装上贴出警告,而被告的咖啡零售商除星巴克,还包括绿山咖啡、斯味可、卡夫食品公司。
法院文件指出,总部在加州的“毒物教育和研究咨询委员会”控告星巴克和其他咖啡公司,沒有警告消费者其贩卖的咖啡含有高含量的“有毒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换言之,丙烯酰胺是导致星巴克被起诉的罪魁祸首。那么什么是丙烯酰胺,它真的致癌吗?
其实,淀粉类食品在高温(>
去年10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其中丙烯酰胺属二类致癌物。二类致癌物是指导致人类癌症的证据不明确的物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丙烯酰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朱毅分析,通常人们不会因为某种食物含有某种可能的致癌物,就将其看作致癌食物,而是会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定为
钟凯也认为,丙烯酰胺对人的致癌性不明确,且在其对动物致癌性的研究中,做实验的量非常大,相当于人体膳食摄入量的一千至一万倍,才在动物身上能看到致癌性。
丙烯酰胺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并非人为添加,且没有证据证明它对人类有致癌性,当然它依然存在致癌的风险或嫌疑。致癌物被分为四大类,例如吸烟、建筑装修材料使用的甲醛等,被列为一类致癌物。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将咖啡归为三类致癌物,只不过,这种担忧不宜被放大。对于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裁决星巴克等咖啡零售商为其产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钟凯认为并不合适。因为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非常低,约为每公斤5微克至10微克,而人们吃的很多炒菜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约为每公斤200微克甚至更高。
众所周知,人们日常在星巴克点的多数饮料,都是由浓缩咖啡加糖、加奶、加水制作而成,业内将一个浓缩咖啡叫做1shot,即30毫升。星巴克员工袁先生介绍,星巴克所有咖啡饮料中,美式咖啡需要的浓缩咖啡是最多的,根据杯型不同所需要的shot个数也不同,“美式咖啡是按2、3、4个shot根据杯型加,而其他的咖啡饮料即便最大杯也只有2shot。”
一杯超大杯(VENTI)星巴克美式咖啡约600毫升,其中包括120毫升的浓缩咖啡,咖啡密度略大于水,按照每公斤咖啡约含5微克至10微克丙烯酰胺计算,一杯超大杯星巴克美式咖啡的丙烯酰胺含量也只有几微克。
对于喜欢喝咖啡的人来说,现在一些新的方式能够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量,比如可以通过真空焙炒,但是减少了这些丙烯酰胺,咖啡的风味、口感都会改变,也不会那么香了。
一份对世界上十余个国家丙烯酰胺摄入量的评析结果显示,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中,炸土豆条名列第一,炸土豆片位居第二,咖啡第三,饼干第四,面包第五,其余小于10%,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不同,丙烯酰胺的摄入主要来自于爆炒这种烹饪方式。对此,朱毅建议,与其担心咖啡中的丙烯酰胺,不如调整饮食方式:少吃煎烤油炸物,多吃经过蒸煮的蔬菜和新鲜水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丙烯酰胺摄入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