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油潜规则:只标成分不标配比 以最贵配料油冠名
调和油潜规则:只标成分不标配比 以最贵配料油冠名 不同品类食用调和油售价相差一大截
名为橄榄调和油,可能很难吃出橄榄油的味道;名为亚麻籽调和油,吃起来可能更多是大豆油的味道。
近年来,调和油以其独特的营养搭配理念,受到不少家庭的青睐。橄榄油、山茶籽油、深海鱼油等高端油品纷纷加入到调和油配料中,售价也高出普通调和油一大截。然而,由于调和油的成分配比缺乏国家标准,很少有食用油企业在产品说明上注明配料勾兑比例,消费者根本无法从外包装上得知调和油中高端油品的具体含量,厂家也多以技术机密为由拒绝透露。
调和油只标成分不标配比
橄榄调和油、坚果调和油、深海鱼油调和油、山茶籽调和油、花生调和油……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粮油批发市场内,各种食用调和油摆满货架,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多力等品牌应有尽有。然而,不管是哪种品牌的调和油,或者是哪个类型的调和油,除了在产品包装说明上注明各配料的成分外,都没有标注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
以某品牌橄榄调和油配料表为例,其中就包括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红花籽油、亚麻籽油等油料成分,但这8种油品的配方比例却不得而知。另一款某品牌的花生调和油,配料表中也仅标注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各油品的比例同样不详。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沈建福教授说,调和油仅仅是多种油品按比例调和而成,这过程中并没有化学变化,其物理变化只是让各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更加均衡,以利于人体吸收。"制造调和油,简单地说就是把几种油倒在一块,工艺上没什么神秘的,只是厂家把配比当成技术机密不愿公开而已。"
价高油料冠名成潜规则
虽然各种调和油的配料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命名都遵从同一"潜规则",即配料中哪样油贵就用哪样油冠名,而非占比最多的油品,这无形中抬高了调和油的身价。比如,市区一家大型超市内,2.5升某品牌大豆油仅卖21.9元,普通调和油卖35.5元,而鱼油调和油则卖47.9元。根据去年开始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包装标签上必须标注主要成分信息,并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记者查阅大量调和油配料表发现,多数食用调和油是以最廉价的"大豆油"作为基础油品,再辅以橄榄油、鱼油、山茶籽油等调和而成,而作为辅助的这些高端油种往往被冠名到产品名称中。比如上述售价达47.9元的某品牌鱼油调和油,其配料表中依次为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鱼油、芝麻油。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被冠名的"鱼油"含量仅排在倒数第二位。"橄榄油、山茶籽油、花生油等油品属于高端油种,用它们来命名调和油更有吸引力。"粮油批发商林老板说,国家对调和油比例没有标准,而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价格又比较低廉,厂家难免会在"调和"上做文章。沈建福教授说,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就很难检测其具体配比,因此目前调和油中被冠名的油品含量有多少还只能看企业的诚信。
国家标准难产8年
调和油在成分配比方面的混乱,与国标难产的确有很大关系。据沈建福教授介绍,早在2005年,国家就开始着手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并多次征求专家和企业意见。但8年过去了,调和油国标仍然处于难产中。
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王兴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油检测方法是最困难的,油加油就是神仙都犯愁。"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食用调和油检测方法多困难,至少应该先就食用调和油的冠名方法做个规范,消除对消费者的误导作用。比如,规定橄榄油的含量必须高于30%或50%,才能叫橄榄调和油;或者规定只能以原料中含量最高的油品来冠名。"正是因为调和油的配比不强制公开,很多食用油企业才敢采用成本较低的油品作为调和油的主要原料,并大肆宣传调和油中价高量少的高端油品,最终伤害的只是不明就里的消费者。"
林老板说,消费者购买调和油时最好查看下配料表,如果冠名的油种排名太靠后,价格又不菲,这款调和油就不值得购买。
发布日期:2013-11-25 来源:浙江在线